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北大博士考城管有何不可?别拿过时鄙视链评头论足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海内外名校毕业生云集且95%以上都是硕士和博士的情况,让一些人很是惊叹。其中,一位入选“城市管理执法岗”的北大博士更成为议论焦点,大材小用之类的论调纷至沓来。

算起来,如是场景几乎隔上三五个月就要上演一番。名校毕业生特别是清北毕业生,从当基层公务员,到当房屋中介;从当中小学老师,到当网红主播、脱口秀演员,总能引发舆论关注,招致一些人的指指点点。这些声音的逻辑无外乎名校毕业生应当干大事,投身基层岗位纯属资源浪费,踏入新业态新职业更是“有辱师门”。在为当事人硬贴上“胸无大志”等标签之后,这些人往往又要“以小见大”地感慨“内卷激烈”“社会无望”等等。

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学校排行榜”“职业鄙视链”,让一些人生成了一套异常僵化的“择业观”“成功观”。一些名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屡屡成为“新闻”,就在于其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在那些为名校毕业生划定“硬性选择路径”的人看来,读书背负了过多的目的,专业要选好就业的,工作要选赚钱多的,至于个人性格特点、人生志趣反倒是次要的。

但时至今日,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读书就业的价值依归并非就是“赚大钱”“出大名”,从心出发才是第一位的。“学霸”为何不能教小学生、说脱口秀?只要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社会百业任其选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由生长,选择过自己喜欢的人生,难道不是更好吗?

更要指出的是,至今仍有不少人对于基层岗位存在严重误解。比如有人讽刺硕士博士考基层公务员,相当于干了一个“高中生就行的工作”。殊不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才是治理科学化现代化的根基和抓手。尤其是在北京等超大型城市,治理进入精细化阶段,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基层公务员不仅不是“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更要拥有强大的内心与很高的智慧,才能应对纷杂的治理课题。

比如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消化吸收、民意的搜集分析、施工的统筹调度、物业的引入管理等,无不是既专业又复杂;再如疫情防控,如何高效流调溯源,如何调集分配物资,如何满足非常时期的民生所需,这种复杂的工作平衡,绝非谁都能胜任。说到底,在现代化社会,无论把哪个领域哪项工作做好做精,都需要专业的能力、足够的热情。广纳人才、才尽其用,是必须的,刚毕业的年轻人愿意到一线摸爬滚打、学以致用,不正是一种双赢?

职业本无高低贵贱,只有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只要是理想所系,无论平台大小,所在之处皆是广阔天地。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当我们想要孩子遇到更优质的师资、期盼社区治理得更好时,有没有想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其中?少一点想当然的评头论足,这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也算得上一种必需的网络文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台湾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台湾在线 tw.zjx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