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上学成绩却很好?

先回答标题的疑问:因为学校对学习这件事,没有什么直接作用。

这个结论听上去可能有些不友好,别急,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是想搞清楚“学校到底有什么用”,以及怎样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

让我们先从一篇文章说起,题目叫做“为什么最成功的学生对学校没有热情”,作者是一位韩国的教育学研究者,李知炫(Jihyun Lee)副教授。

为什么会开始这样一种研究呢?李教授是这么说的:“你可能会认为,一个学生的成功,应该是源于他们对学校对学业充满热情,因为有这种热情,他们才会成绩优秀。我想知道事实是否如此。”

李教授的研究依据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大型数据库,关于PISA,我们之前在很多文章里都有过介绍,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评估,涉及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测试,以及关于态度、信仰、习惯等方面的问卷,考察对象是各国15岁的学生。

PISA的问卷里头恰好有这么一个选择题,是让学生说出对学校的感受:

A. 当我离开学校时,学校几乎没有为我的成年生活做准备

B. 上学一直是浪费时间

C. 学校给了我做决定的信心

D. 我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可能在工作中有用

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本人对学校的态度之间,相关性几乎是零。也就是说,我们印象中的那些学霸,这题选B的大有人在……

这件事情很反常吗?李教授把从2003年至今每一次的PISA测试结果都做了比对,结果是,每一年都如此。

而且这个“都如此”是真的做到了无差别:无论学生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如何,无论学生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学生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一律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学习成绩和对学校的态度没有关系,那决定学生成绩差异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同样是基于PISA的调查,李教授得出了结论:

个体的心理变量,如学生的自信心,对自己能力强弱的评估,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这些因素能对成绩差异提供15%-25%的解释。

请注意,这个解释度其实仍然不算高,这说明单凭PISA设计的问卷,我们很难强行给予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自信心,远比他们对学校的看法重要。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事实,这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因为这等于是在说:

很多好学生,他们内心认为学校不起作用,学校是个浪费时间的地方,可是他们的成绩就是那么好;而另一边,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校很有用,对学校充满了感激之情,可是他们的成绩还是那么糟糕。

你爱或者不爱它,学校就在那里,而你还是你自己。

当然关于这个PISA的问卷,我们也需要多留个心眼,因为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只能证明学生对学校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可能学校客观上已经起到了作用,只是学生自己误认为没有起作用,这种情况是很可能存在的。

李教授对自己的这个研究结果是表示出担忧的,她的一个推断是:如果这些学习好的孩子,认为学习成绩好完全是自己的功劳,而和学校无关,那么当他们成年进入社会,开始过上公民生活之后,会不会也藐视国家机构呢?

如果人们对于国家机构都持这种悲观的或者无视的态度,长此以往岂不是“国将不国”了吗?

而且如果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结果,假如学校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真的没有什么用,那我们倾家荡产买学区房,想各种办法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上学成绩却很好?

下面说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案例,来看看学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一位旅美的科学工作者,他的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在当地的旗杆小学读书。这个学校拿的是公立学校的经费,但属于独立办学,面向全市招生。

旗杆小学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比如经常进行随堂小测验,比如在数学和阅读这样的科目,会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班教学,总体来说,属于那种抓得很紧的学校。

为啥要拿这个学校举例呢,因为按照这个爸爸的感受,这个美国小学很像中国的学校。

后来家里第二个孩子出生了,这个爸爸考虑换个大一点的房子,那么一年级的儿子就面临一个转学的问题,尽管儿子很喜欢旗杆小学。

爸爸将目标瞄准了另一所小学叫蓝山小学,这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公立学校,招生范围仅限于当地的学区。

为什么选了蓝山小学呢?因为根据当地的教学成果排名,蓝山小学是第一,旗杆小学是第二,而且这俩从统考的数据上看,差距还挺明显。

后来他儿子正式转学去了蓝山小学,转学之前爸爸和校长聊过一次,校长当然是把自己的学校吹嘘了一番。

可是结果怎样呢?这个爸爸很快发现,蓝山小学的教学质量(至少是中国家长所理解的教学质量)远不如旗杆小学:每天上课时间少了一个小时,几乎没有测验,家庭作业如同儿戏,数学课的进度和难度都低于旗杆小学。

那为什么统考成绩,蓝山小学比旗杆小学更好呢?

这大概正好说明了,学生成绩的好坏,的确跟学校的关系不大:蓝山小学之所以成绩更好,是因为蓝山小学的家长本身更厉害,这个学区的房子比较新比较贵,能在这里买得起房的人,大都是附近高科技公司上班的人,这些人普遍都更重视孩子的教育。

所以,在这附近随便办个学校,学生的成绩都不会差。

那学区房还有意义吗?也许有意义,因为在这里你能接触到综合素质更高的同学,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效果非常明显,这个甚至超过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不过孩子他爸倒是说了一句实话,他感觉儿子在蓝山小学的这些同学,并没有比之前旗杆小学的同学强多少,真正特别的一点是,蓝山小学每天早上是9点才上课,比别的学校都晚一个小时。

也就是说,每天早上多让孩子睡一个小时,这个正面效果也许很大。当然这件事就算有科学依据,也只能证明睡眠的作用,而不能证明学校的作用……

也许借着上面的研究和实例,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思考学校的意义。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应该能悟出一些道理,比如:学习这件事的本质,的确就是自学,老师再厉害也不能代替你思考问题,更重要的,老师没法帮你完成“刻意练习”这件事。

现代的教育制度,在规则上就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而刻意练习这件事,是要求对每一个个体进行量身定做的针对性训练,老师显然没有精力去这么做。

而具体到老师的视角,如果一个班上学生的水平良莠不齐,老师的职责是提高全班平均分,一个负责任的不偏心的老师必然会这么做。

所以,老师会更关注那些水平没达标的孩子,相比起把你从95分提高到100分,当然是把差生从60分提高到80分更合适。

这是工业化时代教育的一般规律,绝大多数情境下,老师是没有办法真的做到因材施教的,即便她很愿意这样做。由于学校必须重视中位数、平均值,所以单靠学校教育根本没办法培养出顶尖高手,换句话说,顶尖高手也一定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上学成绩却很好?

霍金在大学时候的一位物理教授曾这样说:“我想我真正的作用只是监督他学习物理的进度,我不能自夸曾经教过他任何东西。”

这个教授说的,也许就是学校这个机构的秘密。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总结:学校对学生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学校在社交方面的作用可能比对学习的作用大得多。

在这样一个社交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交流、摸索、摩擦、碰壁等等过程,学生在这里学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然后逐步认识到自己之外的这个真实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所以很多人对学校持一个“模拟社会”的观点,这个模拟社会有一个最大特点是风险相对可控,学生在学校里经历的,其实就是对未来人生的一次次彩排。

所以学校提供的是平台,具体到学习这个动作本身,当然只能是你自己的事情。

李教授在她的研究报告最后说:“那些为学校教育负责的成年人,应该更多的意识到,一段学校的经历会对学生的态度和信仰产生怎样长期的影响。学校应该更多的组织小组实践活动,以模拟他们毕业后面临的生活问题。对一个社会来说,让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看到自己与未来的某种联系,这件事至关重要。”

李教授的意见确实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不过如果站在学生这边,“学校对学习成绩没什么用”这个事实又有另一种启发。

作为个体,我们似乎的确不该对任何公共机构抱有太大的期望,因为在社会学意义上,任何机构处理的都是“平均人”,机构最在意的首先是统计数字。

所以个体必须首先有自立的觉悟,而不是指望老师或者学校来替你思考和决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大好前程都押宝在机构上,这个做法本身就是危险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台湾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台湾在线 tw.zjx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