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上公开课仅凭勇气注定失败


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确实需要勇气,但仅凭勇气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大量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并从中受到启发,应该珍惜名师的指导,应该反复磨课,应该眼里有学生……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符礼科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级中学校教师

1992年秋季学期,刚参加工作的我就在县进修学校教师的指导下上了一节小学数学研究课,并获得一致好评。指导教师唐老师说我胆子大,一点也看不出紧张,其实当时年轻的我只是豁出去了。由于唐老师的表扬,我又被大家推荐在县城小学上了一节汇报课。在同事的眼里,我俨然成了一个能上公开课的“苗子”。

1993年春季学期,县里举办小学语文“希望之星”竞教活动,片区抽中我所在的学校,学校指定我去参加。当时选的课文是《我的战友邱少云》,我在村小自己所教班级试教后,再到完小借班“演习”。学校领导、年级组老师都来听课,群体献计献策。但是,大家除了指出板书问题,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建议。

那个年代,县里组织的竞教活动比较少,大约是两三年一次,我所在的学校从来没有教师获得过县级以上奖项。因此,尽管我不断向一些老教师请教,但确实得不到任何具体有效的指导,反而有不少教师很羡慕我如此年轻就能参加县级比赛,学校领导也对我期望颇高。

那时,活动还没开始,一方面我内心感到有些茫然和无助,另一方面因为拥有这样的机会多少有些沾沾自喜。毕竟,一个村小教师要到县城去竞教,我在学生面前多么骄傲和自豪啊。

回到村小,我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把课文背了下来,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教案又作了调整,在班上让学生配合重新练了一回。

比赛前一天,我基本能背熟详细的教案了。这是我的资本,自认为“完美”的准备让我颇有点踌躇满志。现在想来太肤浅了,我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依据教学参考书作了一些修改(当时没有任何别的参考资料);我所谓的文本解读,就是背熟课文。

比赛那天,轮到我上课时,我做了两次深呼吸,然后快步走上讲台。等学生坐下,我开始导入新课,顺便巡视了一下陌生的学生,他们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我只知道他们是城里孩子,聪明能干,自己略为有点紧张,但还是坚持大声地上课。

我完全按照记熟的教案,在有问题的地方停顿一下,让学生回答,学生答对了我就说“很好”或“请坐”;学生不能回答,我就帮忙回答。在该朗读的时候让学生读,还分了指名读和齐读,至于读的效果基本是不管的;在该写板书的地方写板书,但有一个地方的板书还是忘了,只能在学生齐读时补上,课上完后,整个板书设计与教案上的完全一样。我布置作业时,下课铃声恰好响起。

这样一节课,全然不顾学生学得如何,也不管课堂上的生成问题,缺乏亮点也没有高潮,我当时还觉得自己上得很顺利,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答的答,时间也掐得准。因此,当时我甚至还对获胜抱有一丝幻想,但接下来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我明白自己没戏了。

这几位教师都使用了当时的“现代教育技术”,准备了幻灯片,不但能给生字词注音,所提的问题还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有的答案还是用红色笔写的。教书将近一年,我都在偏远的村小,怎么可能会有幻灯机。

课间休息时,我还听说有的学校不仅给上课教师请了名师指导,还专门请了县教研室的领导听课。听罢,我丢掉了最后的幻想。

第二天宣布比赛结果,我获得了参赛奖。没有把握好这次机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县级以上公开课便与我绝缘了。

回想往事,我不禁感慨,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确实需要勇气,但仅凭勇气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大量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并从中受到启发,应该珍惜名师的指导,应该反复磨课,应该眼里有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渗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才能趋近完美,现代教学手段才能熟练运用。如此,我们的公开课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台湾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台湾在线 tw.zjx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